九龙榜样汇 | 聚力“十大行动” 赋能治理升级 区城市管理局绘就城市现代化治理新图景
民主村社区被纳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观摩点位,城市节水工作获市政府督查激励,精雕九港大道等20条迎宾道,新增城市绿道29.43公里,新增公共绿地面积60万平方米……一组组亮眼数据背后,是区城市管理局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奋力推进九龙坡区城市现代化治理“十大行动”中,区城市管理局始终坚持“把城市当景区建设、当客厅管理、当资本运营”,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城市环境品质与功能内涵双提升、治理效能与民生福祉共增进。
▲经过绿化美化改造后的水碾立交。
机制创新纵深突破
九龙坡区城市现代化治理“十大行动”自去年8月开展以来,区城市管理局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力度,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同时,区城市管理局积极探索“大综合一体化”城市治理新路径,推进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一体化,将全区63个涉绿项目分为存量、在建、增量三类进行精细管理指导。创新实施“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完成“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管理日常维护服务招标,各镇街全力参与、稳步推进,目前已进场1840万平方米、接管率约70%。通过建立快速响应、协同联动的治理模式,让城市管理从“单打独斗”走向“群策群力”。
环境整治全域跃升
一大早,谢家湾民主村社区居民刘阿姨就拎着一袋分好类的废品走向小区的智能回收箱。扫码后,箱门自动打开,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本次投放获得的环保金。“以前卖废品要等流动商贩,现在楼下智能箱24小时‘接单’,周五投废品还能换双倍环保金!”刘阿姨对小区内新安装的智能回收箱赞不绝口。
这样的改变,得益于区两网融合智慧服务中心推出的“定点+定时+定人”三定服务,通过设立24小时智能回收站、每周五“精准回收日”双倍环保金激励,以及为老年群体提供免费上门回收服务,两网融合智慧服务中心构建起覆盖全时段、全人群的回收网络。
在设施焕新上,民主村社区精心打造了12处垃圾分类投放点。通过打造“垃圾分类+便民服务”综合体,构建规范统一的收集体系,让居民在垃圾分类中获得实惠,构建起绿色激励闭环,展现了九龙坡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民生温度。
环境整治涉及方方面面,区城市管理局坚持系统思维、靶向发力,打出综合治理“组合拳”。市容环境向净提升,拆除占道亭棚108处,轨道2号线50根轨道墩柱换装添彩,道路洁净度约89.73%,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约44.83%。生态空间向美提升,用好“三清两整三补”工作方法,精雕九港大道等迎宾道20条,新增城市绿道29.43公里,新增公共绿地面积60万平方米。市政设施向优提升,有序推进照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检修路灯15442盏/次,道路修复4.9万余平方米,整治问题窨井盖4200余个,新增停车泊位36476个。
数字治理迭代升级
为全力推动数字赋能城市现代化治理体制机制实现变革重塑,区城市管理局对标数字重庆建设,打造出九龙坡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内容包含指挥协调、城市运行安全监管、马路巡查等功能应用,并整合了智慧市政、智慧环卫等行业信息系统。同时,积极融入数字重庆知识体系和工作体系,在“1361”整体框架下,聚焦核心业务数字化、数据编目与归集、多跨业务协同贯通等重点任务,在数字政务赛道跑出加速度。
走进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大屏幕上实时展示着电子地图、城市管理各行业数据资产以及城市管理问题处置情况等内容,同时对城市管理主要行业的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管,全区城市管理现状一目了然。
据了解,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通过视频智能分析系统建设,有效弥补基层人力巡查效率低、时效性差等短板,实现24小时智能巡查城市管理问题;通过智能规则引擎建设,有效解决城市管理问题流程繁琐、流转时间长等问题,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智能化立案派遣;通过统一移动应用建设并对接渝快政,有效解决基层上报问题端口多、同一事项多头重复反馈等问题,实现城市管理业务“多端合一、一端通办”。
目前,数字城管平台从问题发现、派遣处置到督办考核,形成了一整套高效、闭环、可评价的工作机制,城市管理问题闭环处置从7步压缩至3-4步,工作时效提高了三分之二。今年以来,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共受理案件80996件,处置率达99.2%。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大幅提升了城市管理效能,更推动形成了科技赋能、流程再造、多方协同的现代化城市治理新格局,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黄秋彤 曹鸣鸥